学校新增三项国家公派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近日,国家留学基金委公布2025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资助项目的名单以及执行中项目年度审核结果,我校3个项目新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3个项目三年期满获批滚动资助,执行中的9个项目全部通过年度审核。
新获批的3个项目分别为:“人工智能与测控技术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刘伟峰教授负责) “海洋油气装备与安全运维技术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殷晓康教授负责)和“能源工程领域交叉力学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刘建林教授负责)。项目资助期限为三年(2025-2027年),每年我校将通过这三个项目选派22名优秀博士生及访问学者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合作院校及科研机构进行攻读博士学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和学者学术交流。
三年期满获批滚动资助的3个项目分别为:“深地钻采工程与智能控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廖华林教授负责)、“化工安全与环保复合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刘义教授负责)、“能源与环境催化材料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刘欣梅教授负责)。每年我校通过这3个项目选派14名优秀硕士生、博士生及访问学者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法国卡昂国立高等工程师学院、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等国外合作院校及科研机构进行攻读博士学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和学者学术交流。
“海洋油气装备与安全运维技术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以机械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学科相关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为培养对象,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等高校合作,项目以海洋物探及勘探开发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化学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端海洋油气装备设计制造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载体,以“锚定战略需求,涵育科研报国情怀”、“聚焦关键技术,打造科研育人高地”及“创新培养模式,激发协同育人活力”为主要创新,通过与国际名校开展实质性的深层次合作,每年在海洋油气装备及安全运维技术领域培养10名国际化复合型高层次人才,通过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协同创新,提升我校在海洋油气装备与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高端海洋油气装备行业的科技发展,助力海洋油气装备关键技术突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支撑。
“人工智能与测控技术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以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为培养对象,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等国外大学合作,以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青岛软件学院、山东省智能油气工业软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载体,围绕国家能源战略,服务“一带一路”,聚焦于人工智能与测控技术科技前沿,通过联合培养博士、攻读博士学位和访问学者等方式开展联合培养,打造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和机制。通过与国际名校开展实质性的深层次合作,每年培养7名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为推动国家人工智能与测控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提供高水平后备人才,引领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提升我校人工智能在能源领域应用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
“能源工程领域交叉力学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以力学和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为培养对象,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及韦仕敦大学、法国里尔大学等国外大学合作,以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和山东省油气工程力学实验室及工程力学山东省重点学科为载体,以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为抓手,在能源工程与交叉力学领域通过联合培养博士、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开展联合培养,探索形成深度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的模式和机制。通过与国际名校开展实质性的深层次合作,每年培养5名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掌握先进的能源工程领域交叉力学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和未来领导者,为能源的高效利用、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为国家能源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是国家留学基金委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及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培养更多创新型、紧缺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而设立,自2014年开始实施。近年来,国家留学基金委进一步加大对该项目的支持和选派力度。截至目前,我校共有15个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国家资助,累计每年可派出学生和教师79人,获批项目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